明伦律所段占朝律师在有免责条款的保险合同纠纷中胜诉 被保险人投保了某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大病住院险种,被保险人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重大疾病住院治疗后,向保险公司申请治疗费理赔时,保险人拒赔并给出理由,即保险条款中的免责条款中2.8.1第6小项:“等待期内出现的疾病、症状或体征,等待期内接受检查但在等待期后确诊的疾病”。一审基于此免责条款没有支持当事人的请求。明伦律所段占朝律师接受当事人的二审委托,在综合全案案情后,提出了上诉理由:一是投保过程中,保险公司未主动提供保险条款,故案涉免责条款不生效。二是案涉免责条款属于特殊免责格式条款,免除了保险人依法应承担的义务,排除了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即使保险人履行了提示和明确说明义务亦无效。三是免赔额条款属于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保险人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明确说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因为本案保险公司未主动提供并弹出保险条款,未对免赔额作出提示和明确说明,故免赔额条款不生效。经二审庭审审理,在主审法官向保险人释明法律规定后,以保险公司满足当事人的所有诉求而结案。
近日,普陀区司法局发布涉外法律服务专项扶持成果,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凭借专业的跨境服务能力,成功入选《上海律所海外服务网点指南》,成为区内四家获推律所之一。作为专注涉外法律服务的专业机构,明伦所已在美国纽约设立代表处,为中美跨境投资与贸易提供高效法律支持。近年来,明伦所积极响应普陀区涉外法治建设政策,聚焦中国企业“走出去”需求,在国际商事仲裁、跨境并购、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此次入选既是对明伦所专业能力的认可,也体现了普陀区优化涉外法律服务生态的成效。未来,明伦所将继续深化与政府、企业的协作,通过专业化培训、跨境法律咨询等服务,助力更多企业应对国际化挑战,为上海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法治环境贡献力量。原文:普陀涉外法治“四大工程”齐发力,奏响护航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法治强音|区局长谈涉外法治[上海司法局微信公众号]
2024年3月28日下午,普陀区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张韶春率领由副局长戈亮、政治处主任陈莉丽、公共法律服务管理科科长胡劲松组成的调研团队,对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研。此次调研活动是司法局积极响应新时代法治建设要求,推动法律服务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行动。张韶春书记在调研会上发表讲话,强调了党建工作在律所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律所应当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紧密结合,以党建引领律所文化建设,提升律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在探讨律所如何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议题上,调研团队听取了明伦律所在服务企业方面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分享。局党委书记张韶春鼓励律所继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法律解决方案,帮助企业防范风险,促进健康发展。同时,他也提出了加强律所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法律服务关系的建议。此外,他还关注律师行业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指出,律师行业应当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智力支持。此次调研活动不仅加深了司法行政部门与律所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为进一步提升律所服务质量,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区司法局将继续支持律所的发展,共同推动法律服务行业的繁荣与进步。
【采访文章原文】(原标题:宋远升:从挖煤工人到法学教授)煤井下的生死一线,给宋远升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他一开始以为打工能改变命运,后来在残酷的现实中感悟到,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他重回学校读书,以县文科第一的成绩考入西北政法学院。 宋远升:从挖煤工人到法学教授 宋远升与学生们交流。 宋远升为读者签名售书。 有人感叹,他简直是《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的现实版。 从私营煤矿的挖煤工人到国内知名的法律学者,这看似不可能的人生蜕变,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宋远升靠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硬是使之成为了现实。 11月初的上海,秋意正浓,记者与宋远升相约在华山路上的一家茶馆见面。他身材瘦削,说话语速很快,言谈举止中散发出学者的儒雅气质。看着眼前的法学教授,很难想象他曾在地下几百米深处的巷道中匍匐爬行,浑身沾满了煤渣,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挖煤在宋远升身上留下的印迹——因为受伤截肢,他端起茶杯的右手中指,明显短了一些。 是什么让一个挖煤工人成长为法学教授?宋远升回答说,他的信念中天生就有执着的成分,“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我没有向命运低头,只有不向命运低头,才有希望,只有有希望,才能照亮前行的道路。”生活甚至不如一头毛驴 接受采访前,宋远升受邀为上海政法学院2018年的新进教师做了一场讲座,主题是青年教师如何做好学术研究,旨在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30多位名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原本以为会听到一场四平八稳的学术报告,可没想到宋远升的开场白就让他们深受震撼。 “我在复旦大学读博士时,一位校友是赶毛驴车出身,后来考上了复旦博士,引得大家唏嘘不已。我要说,我的少年生活远不如这位校友,我只不过如同那头毛驴罢了,甚至不如那头毛驴。”宋远升在讲座课件中写道。 怎么能拿人和毛驴相比?有的青年教师感到不解,但宋远升这么说自有他的道理,“毛驴吃的草料比较容易得到,它能够吃饱,而我一直在与饥饿及贫困做斗争,挣扎在生存的最边缘之处。” 宋远升的老家在苍山县(今兰陵县)下村乡孟渊村,为了逃避饥饿,祖父带着全家到东北开荒种地。1974年,宋远升出生在吉林。东北的冬天异常寒冷,患有哮喘的祖母无法忍受,于是一家人又搬回山东,如此反复了三次。“那时候没有存款,家里最重要的财产就是家具和一些瓶瓶罐罐,每次搬家只能扔掉或者贱价处理。”俗话说搬家穷三年,在东北和山东间的来回迁徙,让原本就贫困的家庭更加每况愈下。 宋远升6岁时,一家人第三次从东北搬回山东,生活也随之坠入谷底。对于贫困,宋远升有了最初也是最深刻的记忆。“用一贫如洗来形容我们家非常贴切,家里除了三间破屋,没有任何东西,就像跟水洗了一样,干干净净。”宋远升回忆说。 最困难的时候,家里断了粮,那时已是春天,但饥饿使宋远升感受不到半点春意。无奈之下,母亲拉着他到隔壁一个老村干部家借粮。 当时幼小的宋远升并不明白母亲为何带着自己去借粮,后来他曾揣测过母亲的心理,“或许邻居看到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会心生怜悯,又或许是有我的陪伴可以减少一些她内心的窘迫。” 黯淡的煤油灯光下,母亲哀求说:“大爷,我们家确实断顿了,一点吃的也没有,你能不能借点吃的东西给我们家,等到秋天收成后马上就还。” 老村干部点燃手里的烟袋锅,顿了一下说:“都是乡里乡亲的,我又是村干部,总不能让你们饿着。我家红薯炕发过芽的红薯扔了也是浪费,你明天挖出来拿回家烙煎饼吃吧。” 听老村干部这么说,宋远升明显感觉到母亲很激动,她说了一些感谢的话,第二天到红薯炕里把红薯扒了出来,用袋子背回家,削皮、晒干、上碾磨粉,烙成了煎饼。 “用发了芽的红薯烙成了的煎饼,看着还算正常,但吃起来却苦不可耐。”宋远升说,那苦涩的味道一直缠绕在他的齿间,令他难以忘怀。 靠着母亲借来的红薯,一家人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但饥饿的阴影并未消散。因为穷困,父母还经常爆发争吵。“我几乎每天都在争吵的险滩和激流之中挣扎,也永远游不出饥饿之海。”宋远升曾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生活。 宋远升上初中时,饥饿仍然如影随形。因为离家远,他带着红薯煎饼住校。夏天天热,煎饼很快就长出黑毛,宋远升不敢扔掉,他把煎饼放在太阳底上晒干,用毛巾掸去上面的毛,然后放进开水缸里泡上一遍,过滤掉发黑的水,再大口吃掉。可即便如此,宋远升仍然经常吃不饱,因为饥饿,他连说话都没有气力,声音小如一只蚊子。 穷苦的生活无法阻挡宋远升对知识的渴求,他酷爱读书,学习成绩优异,语文成绩尤其突出,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可连饭都吃不饱,把学业继续下去只能是奢望,上完初二,因为交不起下个学期15元的学费,宋远升辍学了。在巷道中匍匐前进 宋远升成长在沂蒙山区,那里是石头最茂密的地方,他感觉自己也像一块石头,这种感觉在读书时尤其强烈,“读初中时,我还是一块山地里的石头,即使体重不重,却不会被内心的风或者外部的风所吹起。”然而,辍学之后,宋远升感觉自己从一块山地里的石头变成了一片飘荡的羽毛,“有可能落在河的这岸,也有可能落在河的那岸,也有可能落在河水之中,更有可能被大风吹向远方。” 祖父母在邻近的枣庄做小生意,宋远升把那里作为了自己漂泊的第一站。他想通过打工来改变命运,在枣庄大柏庄卓山铁矿找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从采面上将沉重的铁矿石装满后,驾着用木棍做刹车的铁车向着远方的交接点疾驰,由于是重载下坡,铁车快若奔马,轨道旁一两米就是百丈悬崖……在铁矿的工作艰苦并且充满危险,和宋远升一起到矿山工作的有45人,三个月后,包括他在内只剩下了5个人。多年之后,宋远升故地重游,看到陡峭的悬崖,两股战战,心惊不已。但对当时只有14岁的宋远升来说,一开始的打工生活却是快乐的,因为能吃饱,“打工能够解决温饱,我感觉天地都宽了许多。” 宋远升在枣庄的第二份工作是在煤矿挖煤。“家有半碗米,绝不下窑底”,但煤矿收入要比铁矿更高,对于穷困的宋远升来说,并不需要深思熟虑,单单这一点就足以让他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 “井下的巷道或高或低,或宽或窄,碰到低且窄的,人要像老鼠一样匍匐而过。”宋远升坐的沙发座已经很矮,他伸出比划的手比沙发还要矮上一截,“工作经常只能在50厘米的采煤面上斜卧着进行,那个姿势之别扭,无法用语言形容,那种环境别说工作八小时,就是什么也不做只待上八个小时,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宋远升说。 井下比铁矿山上更加危机四伏,每时每刻都可能遇到瓦斯、冒顶、洪水以及各种各样的危险。宋远升记得,有一次,他独自在一个采煤面工作时,暴露在瓦斯之中,“感觉自己像一条搁浅的鱼,甚至还不如搁浅的鱼,鱼还有人捡拾,我躺在冰冷的井下巷道的浅水中,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幸亏他的意识没有模糊,后来慢慢苏醒,自救成功。也是在这座煤井,宋远升在上井时不慎将右手放入吊车的铁缆中,永远失去了一节中指。 井下的光线暗淡,但宋远升心中的希望之光却从未熄灭,因此他特别注意降低工作中的风险,“我能从黑暗的煤井最终走出,原因之一在于我很早就学会了降低劳作风险的方式。”宋远升说,“譬如,我知道在放炮采煤时,需要等硝烟散尽才能进去工作。否则,空气中的煤尘就会使人得一种无法呼吸甚至窒息的疾病;回采煤炭是最为危险的时候,要用铁镐之类的工具敲打头顶上面的岩石,防止它们突然脱落;在满是泥泞的矿井下的铁轨上推不动煤车时,用腰或者背部比下面用力效果要好些。”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在枣庄从事了两份繁重且危险的工作,宋远升并没有挣到什么钱,为了改变命运,他决定到更远的地方碰碰运气。 同村有人在南京泉水采石场工作,说那里每月能赚到400元,宋远升听说后,只身前往南京。 这仍然是一份繁重的体力劳动,宋远升要把爆破后散落在山坡的巨石装车,再送到远处的碎石机中粉碎。“至今难以忘记那几百米高的悬崖、白花花的太阳和山上随时可能落下的大大小小的碎石。”对于当时的工作环境,宋远升记忆犹新。锋利的石头将宋远升身上划得遍体鳞伤,夏天伤口很长时间都不结疤,他没钱去医院,也不愿意去医院,“结果最后浑身都是未愈的伤疤,如同一个个勋章,一直到不再从事这份工作才逐渐痊愈。” 繁重的工作令宋远升“胃口大开”,他一顿能吞下五六个大馒头,可吃的菜却让他苦不堪言,“顿顿都是冬瓜,因为冬瓜便宜,才三分钱一斤。”宋远升说,一连吃了三个月的冬瓜,吃到了要吐的程度,以至于他现在还对冬瓜抱有强烈的意见,“冬瓜是蔬菜中的骗子,表面上是固体蔬菜,入口就变成毫无滋味的水。” 比起糟糕的饮食,更让宋远升失望的是收入,“当时说一个月能挣400元,其实是最能干的一个月能挣400元。”在采石场中,宋远升是最小的那一个,劳动能力无法和最能干的工人相提并论,一个月不仅不可能挣400元,还比他在枣庄工作时挣得要少。 “20前年,同村有个小伙子到吉林下煤窑,现在已在那里安了家。”宋远升正在郁闷的时候,这样一个消息又让他看到了希望,他背着铺盖卷,一路向北,边走边打听,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 宋远升最终没有打听到那位老乡的下落,但如愿在蛟河奶子山煤矿找到了一份打掘进的工作。这里的收入更高,每月工资600到800元。生活条件也更好,宋远升和两个老乡租住在煤矿附近村庄的一个小院里,当地牛油很便宜,他们一下买下很多,“牛油炒白菜很香,唯一的缺点是吃的时候要快,因为东北的冬天很冷,吃慢了嘴上就会沾满雪花般的凝固油脂。” 当初,宋远升离开家乡,四处漂泊打工,是想摆脱饥饿的威胁,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奶子山煤矿干掘进能实现他的愿望,他一度以为这就是理想的工作,直到一次意外发生。 “有一次,我们在井下工作累了,停下来休息,班长就坐在离我一米左右的地方,突然,一块非常大的石头坠落下来,正好打在了他的头上。”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在宋远升回忆起这件往事的时候,记者仍然能感受到他情绪的起伏。 生死一线之隔,给宋远升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即使我能够赚到一点钱,但是我不能保证我自己能花到这点钱,因为我从事的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倒霉是个大概率事件。”宋远升感觉到这种生活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他要换一种活法。换什么活法呢?去蛟河的时候,宋远升带了几本已经破烂的初中数学、英语课本,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些破烂的书本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翻动它们只是为了打法繁重劳动之余的无聊,“在我眼里,这些书本只是衣衫褴褛的乞丐,一个乞丐怎么能够拯救另外一名乞丐呢?最多只是互相陪伴安慰罢了。”这个时候,宋远升发现改变自己命运最好的方式是读书,“我辍学后一开始以为打工能改变命运,后来在残酷的现实中感悟到,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宋远升说。 1992年,怀揣着打工挣来的600元钱,宋远升回到学校,重新读书,这个决定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 此时,宋远升已辍学近四年时间,距离中考仅剩四个月时间,要考上高中谈何容易?“我只有这600块钱,没有试错的空间,必须要成功。”宋远升清楚自己的处境,拿出了玩命的劲头,经常在别的同学回宿舍睡觉后,在教室里用煤油灯通宵达旦地读书,他的鼻孔都因吸入煤油烟变成黑乎乎一片。中考成绩揭晓,宋远升如愿考入了县一中。 进入高中,靠着打工赚来的钱和姐姐、堂姑的资助,宋远升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不再为吃饭发愁,他像初三一样拼命学习。经过三年不懈努力,宋远升以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西北政法学院(今西北政法大学)。不做书斋里的法学家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有自己“苦难的学说”:“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宋远升没有一套类似的学说,他曾抱怨过曾经的苦难,有人却说:“幸亏你有这么曲折的童年及多难的少年,才造就了现在的你。”他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大学毕业后并非一帆风顺,但和早年的困苦相比已算不上什么。现在,宋远升非常感激艰苦打工生活给自己造就的强健体魄和坚韧精神,让他能一直笔耕不辍。14年来,宋远升出版了18本法学专著,7本文学著作,发表了110多篇法学论文,作品累计超过500万字。凭借过硬的学术成绩,宋远升逐渐成长为一名知名法律学者。 不仅如此,宋远升的研究志趣也深受打工经历的影响。“我认为法律其实是一门社会学,不与社会结合的话永远看不清本质。”宋远升说,就法律而研究法律,生搬硬套法律条文,那是书斋里的法学家的做法,他不要做书斋里的法学家,因此更加关注法律中活的因素。宋远升的代表著作“法律职业主体系列丛书”包括《法官论》《检察官论》《律师论》《法学教授论》《警察论》《立法者论》等,有评论认为宋远升是在“以苍鹰之眼及青蝇之目综合考量法律职业。”宋远升认为法律的生命蕴藏于法律实践之中,因此特别注重法律理论与司法实务的结合。他每年都接受全国各地司法机关的邀请去作法律讲座,作为兼职律师,还有选择性地代理一些典型的案件,从而让法律理论与现实中的法律问题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司法实践与法律理论的良性互动。 宋远升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能够对他人,特别是年轻人产生一些激励。不论面对的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还是青年教师,他都会用亲身亲历,提醒他们珍惜,勉励他们奋斗,去争取属于自己别样的精彩人生。 接受记者采访前一晚,宋远升写完了他的纪实性散文集《我是一个异乡人》,里面纪录的都是他亲身亲历的事情。宋远升说他是个喜欢寻找生活意义的人,“许多事情本来没有意义,无数人重复过无数遍都是如此。但是如果我能记下来,不让更多之人去重复,那么这就有了意义。”
【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 冯亚伟律师】 2019-2020年冯亚伟律师团队,代理一起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一家数人涉嫌敲诈勒索罪案件,该家庭祖辈耕种有百亩山林,但绝大部分均未办出林权证,海螺水泥分支机构相关负责人在签订山地租赁合同并支付120万元租金后报警,当地公安按照涉嫌敲诈勒索罪对一家数人采取刑事拘留移交当地看守所羁押,拘留至半年左右时,案件经过公安机关的侦查、检察院批捕和审查起诉,已经到了法院的开庭审判阶段。家属最初试图在当地咨询和委托律师,结果均被告知本案因过于复杂为由拒绝代理。 2019年8月,家属联系到冯亚伟律师,电话预约后带上案件材料赶赴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当面咨询,经过冯律师团队分析,家属当即决定委托冯亚伟律师团队代理此案,随后冯亚伟律师和团队张宁律师订了赶往江西新余的高铁票,到了新余后,才得知案件远比家属描述的更为复杂。 先后在看守所、公安机关、法院了解案件情况之后,冯律师和张律师又立即赶到了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并就会见及委托事宜与有关机关交换意见。 之后冯律师和张律师又赶到新余市中级人民检察院,此时已是下午15:00左右,两位律师顶着30多度的高温辗转于新余市和分宜县之间,衬衣早已汗迹斑斑,在赶到新余市中级人民检察院之前,张宁律师提议并整理了一份近期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严厉整治侵害律师会见权的指导意见,连同两位辩护人起草的其他手续,一并提交给了新余市中级人民检察院,接待人员联系了市中检的检察长,检察长接待了两位辩护人,辩护人说明缘由和提交手续后,中级检察院检察长当即联系了县检察院检察长,并提示县检察院按照法律规定应当在指定期限内给予辩护律师是否允许会见的书面回复,如果不允许辩护和会见,还应注明不允许辩护和会见的具体缘由。 最终,律师接到了县检察院允许两位辩护律师会见和进行辩护的答复。 由于嫌疑人家属被羁押共计5人,后期团队律师杨鑫涛、姚远、孟宪蕾均前往进行了会见、提交委托手续、阅卷和提交了书面的辩护意见,并一一指出每名嫌疑人在本案公诉中存在的诸多瑕疵,概括如下: 嫌疑人祖辈耕种的林地大部分确实没有办妥林权证,但即使如此,并不能否认其家庭对林地所享有的权利。试想,无论何种身份,当你祖祖辈辈耕种的山林被以开发石材生产水泥为由进行毁灭性的毁坏,如果你被告知因为你并没有办理林权证因此就对你的权利孰视无睹而肆意践踏,作为权利人即使采取部分过激的方式但是并不能改变自行维权而非敲诈勒索的性质,所以在法院宣判前,审判法官还是握紧了法律的天平,至少在诸多外界压力之下,严格依法办事,期间法官也采纳了辩护人的辩护意见,通过取保的方式先行在宣判前将一家人从看守所进行释放,兄妹5人这才算是初步看到了法律公平、公正的曙光。 2019年12月12日,兄妹5人的终于收到了“(2018)赣0521刑初211号”不构成敲诈勒索罪的无罪判决。 2019年12月20日,由于分宜县人民检察院不服,提请新余市中级人民检察院抗诉,市中检支持了抗诉。 2020年6月24日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了二审开庭。 2020年9月,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最终驳回了新余市中级人民检察院的抗诉,一家人最终免于了牢狱之灾! 不久,本案进入国家赔偿程序。 2020年11月6日,江西省分宜县人民法院以案号“(2020)赣0521法赔4号”受理了部分家庭成员提交的国家赔偿申请。
案情简介: 2019年9月王某在旅馆里住宿,无意间发现同室的室友留在房间的电脑没有带走,临时起意将电脑拿走。后被室友发现,发短信通知王某,王某就将电脑还给了室友。室友报警后,警方将王某抓获。王某家人慕名找到了高震律师。 案情分析: 盗窃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王某秘密窃取室友电脑,虽然后来还给室友,但是盗窃行为已经完成,是构成盗窃罪的。在本案中王某将电脑返还,情节较轻,应从轻处理。 处理结果: 高震律师受理该案后,多次会见王某,详细了解案情。听王某说他盗窃的是一台旧电脑。但高震律师仔细查阅检察院卷宗材料后发现,公安机关报案材料中登记该电脑为2019年4月购买,价格鉴定结果与市场上新电脑价格相差无几。高震律师发现受害人提供的购买发票是2016年4月开具,该电脑现在已经停产,随即向检察机关提出要求重新鉴定。一开始检察机关对高震律师提出重新鉴定很有抵触意见,王某本人也没有对价格鉴定提出异议。高震律师耐心的和承办人沟通联系,将相关意见充分阐述,还提供了该电脑生产厂商出示的该电脑生产和价格情况。最终该电脑价格进行了重新鉴定,电脑价格降低了一半。法院最终对王某的刑期比检察院最初的量刑建议降低了一半。王某和其家人对高震律师万分感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段占朝律师代理了一起落户权纠纷民事诉讼案件,据悉,该案为上海关于落户权纠纷走民事诉讼途径解决问题的第一案,该案经过一审和二审审理,现已生效。判决生效后,中国法院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东方网、人民法院报、上海法治报等全国各大媒体纷纷予以报道。《中国教育电视台》也对该案件进行了节目录制,并采访了我所段占朝律师。2019年10月17日晚上19点30分,《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的“法治天下”节目播出了该案。 案件发生后,是选择行政诉讼还是民事诉讼,选择什么样的请求权基础,直接决定了案件能否胜诉及权益能否得到维护。段占朝律师对案情进行缜密的分析并深入研究生效的落户权诉讼案例后,最终选择了走民事诉讼渠道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请求权基础的选择上,段占朝律师选择了侵权责任法,而不是劳动合同法,也不是合同法。在起诉前对相关证据无法固定的情况下,选择合同法上的请求权具有败诉的风险。正是由于段占朝律师的诉讼策略选择适当,才最终赢得了诉讼,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日前,本所段占朝律师代理的上海首例落户权民事诉讼案获得了一审法院的支持,被告不服提起了上诉,被某中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由于该案为上海首例落户权民事诉讼案,判决生效后,中国法院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东方网等全国各大媒体纷纷予以报道或转载。 报道链接: 中国法院网:应届毕业生上海户口落空用人单位被判赔5万元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8/11/id/3579080.shtml 新浪网:上海户口落空,大学生怒告公司索赔80万元 http://news.sina.com.cn/o/2018-11-20/doc-ihnyuqhi4823677.shtml 搜狐网:应届毕业生上海户口落空用人单位被判赔 https://www.sohu.com/a/279347194_100081106?sec=wd 网易:应届硕士毕业生申办上海户口失败起诉用人单位索赔获支持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107I0OS0514EGPO.html 东方网:应届毕业生上海户口落空用人单位违约被判赔5万元 http://news.eastday.com/s/20181119/u1ai12001811.html 要旨 公司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告知义务,侵犯员工的知情权、就业选择权和落户权,应承担赔偿责任。 案情: 2017年2月和3月,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柳柳(化名)通过上海某外资公司的两次面试,面试时,她多次询问公司是否可以为员工申办上海户口,该公司都说可以。2017年4月,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2017年5月,上海公布了新的落户政策。根据落户政策,该公司为柳柳等五名毕业生提交了申办材料,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审查柳柳的材料合格并向其发出了《关于同意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办理本市户籍的通知》。但当柳柳办理落户手续时,相关部门拒绝柳柳的落户申请,因为:该公司2016年新进了两名毕业生并为其办理了落户手续,但这两名员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全部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根据规定,该公司丧失了2017年申办户口的资格。于是,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撤回了发给柳柳的《关于同意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办理本市户籍的通知》。 判决: 虽然户籍不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但公司的行为构成侵权且存在过错,其行为确对柳柳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综合各种因素,酌情认定公司赔偿柳柳5万元。
2019年2月,经江苏省司法厅批准,上海明伦(苏州)律师事务所正式设立并开始执业。 上海明伦(苏州)律师事务所系本所在江苏省设立的第三家分所。 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平江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全市下辖5个市辖区、代管4个县级市,常住人口1062万人,是长三角及华东的一个特大城市。 本所设立的苏州分所位于苏州市姑苏区苏站路1588号世贸中心东楼1903室,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非常便利,地铁2号线、4号线苏州火车站站北广场下沉广场出口出站即到。